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举办第五期学术沙龙
2007年3月31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第五期学术沙龙在杭州举办,上海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教研室副主任陈英耀分别作《纵向医疗资源整合的现状与问题》、《纵向医疗资源整合的设想和可行性》专题报告。
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局局长及党委书记、各大医院院长及党委书记、医院管理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32位与会者各抒己见,就医疗资源整合中的“纵向”与“横向”、“资源”与“资产”、“效益”与“利益”、“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上有政策”与“下有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辩论激烈。
会末,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作总结性发言,他指出:实行医疗卫生改革中三级、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是趋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的重要体现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精神,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并最终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跨出这一步非常实际、非常重要。
本次由上海复旦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滨云主持的沙龙导向明晰、点评精辟。
以下是沙龙会议纪要。
“纵向”与“横向”各不相让
主张“纵向整合”者认为:可根据各卫生机构的规模、水平以确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任务而组建区域医疗救助网,为就医对象提供不同层次、相互补充的服务,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如三级医院以解决疑难病症为主,二级医院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常规治疗,一级医院以预防保健为主。如此,病人可根据需要有一个广谱的选择,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去二级,重病到三级,方便就医。然而目前上海的就医状况是,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一个上午看四、五十个病人,大部分是感冒等常见病、多发病,忙得口干舌燥;病人不领情,责怪医院挂号、候诊大半天,看病5分钟。其实这些病人完全可在一级、二级医院就医解决,这是在用高级成本做低级治疗。如果三级医院的医生用半天时间解决5个疑难门诊病人或做1个脑外科、心脏外科手术,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救助者身上,这才是对医院、对医生、对病人真正的负责。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技术质量、医疗环境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三低”是目前社区医院的现实状况。社区医院基本都属“简单型”医院,因此难以聚集优秀的医务人员,同时医务人员缺少进修机会,也就难以保障医疗技术质量;由于医疗条件和设备较为简陋,也就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保障;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管理上难以规范化、科学化,所以无法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患者从治疗的保险性、有效性方面考虑,宁可麻烦一点、稍微多花点钱,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主张“横向整合”者认为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医院间实行整合,可形成规模效应:如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与专科之间的合作,资源互补,医教研水平可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一级与一级医院间的某些辅助检查项目的互补,可节约设备和人力资源。
“资源”与“资产”各执一词
“资源整合”应该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尤其在“纵向整合”中,人才在各级医疗机构中作柔性流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合作可为病人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大医院应以多种形式为社区医院提供业务指导、咨询和培训:如三级医院的专家可到二级医院示范或帮助手术;二级医院的医生可去一级医院指导医疗工作;一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二、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但是,这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二级医院并非愿意三级医院专家帮助手术;同样一级医院也不一定欢迎二级医院的医生莅临指导工作,这里牵涉到“利益”分享问题。
至于“资产整合”,除非国家、政府部门强令执行,否则好像不太可行,因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行政隶属不同、财政渠道不同、医保总额不同、人才教育不同,所以“资产整合”目前看来还没有基础。
“效益” 与“利益”各有所求
“纵向整合”的效益:政府方可履行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效益;医院方可节约人力、设备资源,提高治疗效益;病人方可少花钱、少跑路,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然而整合之效益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公认的证据:提高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