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以“上海医改与三明医改的模式比较”这一近期医改热点问题展开了一场沙龙讨论。
本次沙龙在上海同仁医院举行。来自本市各大医院的院长、党委书记,上海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高校和医院管理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30余名成员参加。
沙龙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主持,采用主题发言、点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就上海医改与三明医改模式比较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在主题发言中,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就三明医改的问题指向、改革思路、核心举措和实际成效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他指出,三明医改的核心理念是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指导,重“建机制”而非增加投入;上海医改与三明医改在改革理念、目标指向、路径选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三明医改的可复制性受制于其“人治”色彩偏重;与三明相比,上海医改的组织领导力度相对较弱,缺乏明确的切入点,相关部门改革协同性有待改善,药品供应链改革迟迟未能突破。比较三明医改与上海医改,可以得到4方面的启示,即判断医改成功与否的标准必须清晰,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必须建立,政府主要领导必须要有决心和勇气,医改必须要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保障各方利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赵蓉主任在概述国家医改的推进历程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就上海医改和三明医改的核心举措作了介绍。她认为,三明医改的亮点在于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设计、推进改革,以药品流通领域为切入点“挤干水分”、“触动奶酪”,率先探索医务人员“年薪制”,三医联动协同推进。三明医改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单兵突进、形成改革孤岛,在药品流通领域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二是信息化滞后、缺乏对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文教授、薛迪教授先后就两位发言者的主题发言作了点评,并阐述了个人对“三明医改经验的参考借鉴”的认识。
在讨论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将三明医改的主要特点归纳为政府强势介入、注重顶层设计、三医联动推进。与会人员围绕三明医改的五项亮点举措,即一位市领导分管医疗、医药和医保;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和结算;以及强化费用控制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各项具体改革举措的利弊风险和可持续性作了分析,还结合本地区、本院的具体情况,对三明医改经验“复制”、“推广”的可行性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大家认为,尽管三明医改有其背景、体量、体制等方面的特点,与上海医改可比性不强,但三明医改有决断、有魄力,注重顶层设计,部分具体的改革举措对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解春所长在总结中强调,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先后涌现出的神木模式、子长模式、三明模式,都是在较为薄弱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通过具体改革举措的推行,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这些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回顾总结上海医改实践,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归纳起来,三明模式似曾相识:动因清晰,源自医保基金的“崩盘”危机;秉持“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国家医改核心目标;抓住了补偿机制改革这一核心环节;推出了改革薪酬制度、医药分开、药品招标、费用控制的组合拳;取得了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医疗费用有效控制、患者就医负担减轻、医务人员收入显著提升的共赢结局,潜在隐患是挤干药品水分与保障政策可持续之间的矛盾。
从上海的具体情况来看,三明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要注重顶层设计,尤其是通过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一方面,通过量价挂钩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费用,让利于患者;另一方面,合理调整诊疗服务的劳务价格,并由医保承担相应费用,以此来理顺补偿机制。二要强化内涵管理,尤其是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手段来对院长、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比如,对医务人员工资总额进行核定,采用病种分析等更加科学、精细化的方法进行医药费用的分析和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