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以“互联网对医疗业态的改变及政策环境需求”这一热点问题展开了一场沙龙讨论。
本次沙龙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举行。来自本市各大医院的院长、党委书记,上海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高校和医院管理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30余名成员参加。
沙龙由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主持,采用主题发言、讨论、点评相结合的形式,就互联网对医疗业态的改变及政策环境需求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在主题发言中,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晏波聚焦医疗业态中永恒不变的医生、医疗机构、患者、其他相关机构四类主体,及其构建的医-医、医-患、非医-患、非医-医四类关系,就互联网医疗的表现形式作了梳理,并就潜在的政策需求作了研判,提出了主动迎接挑战、同步推进法律政策的“立改废释”、优化国家层面顶层设计3方面的思考。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党委书记吴晓峰从介绍互联网医疗的常见表现形式入手,以法律专业的视角,聚焦“如何定义医生执业行为”、“数据的精确性和标准化”、“大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所涉违约与侵权责任”等关键问题作了分析,并通过引述国际经验,得出“互联网医疗是对现有行政监管理念、方式的重大挑战”的结论。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从互联网医疗的典型模式入手,将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归纳为改变距离、改变时间、改变信息碎片化、减少中间环节、改变信息不对称、加强沟通等7个方面;从患者就医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保障供应模式、保险支付模式4个方面梳理了互联网医疗对医疗业态的影响,提出了医疗风险、信息安全、金融风险、信任等4方面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医政、药品、保险、信息4方面的政策需求。
在讨论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就3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互联网医疗取代传统诊疗模式的可行性;二是医方、管方迎接互联网医疗挑战,分步推进、顺势而为的路径;三是未来5-10年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的展望。大家认为,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兴业态;国内其他领域及国际医疗卫生领域的经历都提示,互联网医疗将凭借自身具有的优势,产生对传统诊疗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颠覆性改变;医方应当积极顺应这种变化和冲击,充分借鉴、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提升诊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惠及广大患者;管方应当把握监管的核心环节,以保障患者权益为出发点,支持和推动相关各方持续推进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各项举措。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文教授、薛迪教授先后就三位发言者的主题发言作了点评,并阐述了个人对“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及展望”的思考。
在总结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所长在明晰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互联网医疗大潮扑面而来,必然且已经对现有的医疗业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讨论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市民群众最关心的是3个问题,一是能否依托互联网看门诊;二是互联网电子处方是否有效;三是患者的隐私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分析互联网医疗的潜在风险和政策需求时,只要聚焦责任主体,基于永恒不变的医患法律关系,许多倍感忧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只能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而无法颠覆生产力,医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功能不会因互联网的应用而改变。
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法律和管理规范是滞后的。广东省二院“网络医院”小试牛刀源于医院的创新勇气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至于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问题,现有的互联网其他生活类应用中的循环补贴框架下的多方付费制度已经给出了积极的答案。
总之,面对互联网医疗大势所趋,不论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医院的院长都应当立足本职、顺势而为。医院可以在充分、清醒认识其中涉及的法律和责任问题的基础上,谨慎应用、先易后难,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服务效率的提升、服务过程和结果的改善;卫生行政部门则应当明确各类互联网医疗行为的责任主体,以支持者、推动者、保障者的角色推进互联网在诊疗服务提供中的应用,让广大市民群众受益。